文章出(chu)處:寸(cun)金漆 網責(ze)任(ren)編輯:寸金漆閱讀量:2318 發表時間:2015.7.17
標簽:十(shi)年難(nan)做一口好鍋(guo)
去年(nian),讓我印象 深刻的經歷是這(zhe)樣的:
年初,我(wo)去(qu)瑞士蘇黎世旅游,那是(shi)(shi)全球公認的物價 為昂貴的城(cheng)市。在中(zhong)心商業(ye)街(jie)上,我(wo)赫然(ran)被櫥窗里的一只壓力(li)鍋給吸引住。它呈醒目的深藍色(se),是(shi)(shi)德國(guo)雙立人品牌。讓我(wo)停(ting)住的是(shi)(shi)它的標價,290歐(ou)元。
一只(zhi)壓力鍋可(ke)以售賣到如此(ci)高價,讓我不由驚嘆(tan)。
一只壓力鍋的寒冷故(gu)事(shi)
同(tong)行的一位企業家朋友告(gao)訴(su)我,在國內的中心城市,這(zhe)只鍋的售價是3200元人民幣。日前(qian),他的太(tai)太(tai)剛(gang)好看中一只。
為了求證,我用(yong)手(shou)機把這只鍋(guo)拍下來(lai)。
湊巧的是(shi),回(hui)國后,我在一(yi)次座談會上,碰(peng)到一(yi)家民營壓力鍋企業的董(dong)事長。
20年前(qian),我(wo)到那里(li)采訪過那家企業(ye),當(dang)時,它還是一間不起眼的街道小廠,替沈陽的雙喜牌壓力(li)鍋做貼牌生產。十多年來,這家企業(ye)自(zi)立品(pin)牌,擴張發展,已(yi)經成為(wei)國內(nei)行業(ye)冠(guan)軍,其(qi)產量(liang)在全球也排第四。
座談期間,我把手(shou)機中的照(zhao)片給那位董事長看,問他(ta):“你的工廠能否生產(chan)出這樣(yang)的高價產(chan)品?”
他回答說(shuo):“質量和(he)功能可以接近,可是(shi),價(jia)格怎么(me)也(ye)定(ding)不到那么(me)高, 多不過1000元人民幣(bi)。”
接著(zhu),他告訴我,現在,他 大的(de)興趣(qu),已經(jing)從(cong)做(zuo)壓力鍋,轉到資本(ben)經(jing)營上。
前年,他已經(jing)把大(da)部分股份,出售給法國的一個家電集團,得到(dao)20多億元。
我說:“那么,你(ni)正在做什(shen)么?”
他說:“在(zai)家鄉,投資了一個島,準備開發房地(di)產和碼頭。”
政府對他非(fei)常支持,其盈(ying)利前景大大好過生產壓力鍋(guo)。
聽到這里,我(wo)百感交集。看(kan)來,十(shi)年之內,中國人(ren)再也做(zuo)不(bu)出一口(kou)好鍋。
此后(hou),在很長一段(duan)時(shi)間,我被(bei)這只壓力鍋(guo)的故事所(suo)纏繞。腦海之中,20年前,那個(ge)簡陋的街道(dao)小工(gong)廠,與蘇黎世大(da)道(dao)上的櫥(chu)窗交疊出(chu)現,讓人莫名惆悵(chang)。
20年(nian),一(yi)代(dai)人(ren),好不容易做(zuo)到全球第(di)四,卻一(yi)朝出售,中國(guo)人(ren)什么時候才(cai)能(neng)重新回到那個位(wei)置?
更讓人擔憂的是,2010年的中國企業界,不愿“再埋頭(tou)做壓(ya)力鍋”的企業家(jia),到(dao)底有多(duo)少(shao)?
中國需要(yao)松(song)下還是索羅斯
近(jin)年(nian)來,專心實業(ye)似乎已是一件(jian)十分“落伍(wu)”的(de)(de)事。當年(nian),曾被視(shi)為偶像的(de)(de)松(song)下幸之助、韋爾奇等實業(ye)家(jia),不(bu)再(zai)時髦(mao),人(ren)們津(jin)津(jin)樂(le)道于巴菲(fei)特、索羅斯和李(li)嘉(jia)誠(cheng)。“用錢(qian)生(sheng)錢(qian)”,顯(xian)然比實業(ye)來得輕松(song)愉(yu)快。
近(jin)期,我時常碰到一些(xie)實業(ye)家,紛紛萌生退意(yi),向往去做一個(ge)投資家,總(zong)之(zhi),不(bu)愿意(yi)再干實業(ye)。
這些(xie)景象,似乎在顯示,當今是自90年以來,民營企業家士氣 低迷(mi)的時期(qi)。
究其原因,簡(jian)略而言,大抵有三(san)。
其一(yi),資(zi)本市場,包(bao)括股權投資(zi)和經營(ying)房地產等等,回報大大高于工業經營(ying)。
其二,傳媒過分(fen)渲染投(tou)資神話,隨處可見(jian)哪位投(tou)資家,看中一(yi)家小公司,幾年就得數十倍、成百倍回報的“神話”,實(shi)業之心,不禁(jin)蕩(dang)漾。
其(qi)三,實業投資的宏(hong)觀環境,未(wei)得改善(shan),特別(bie)是“國(guo)進民(min)退(tui)”現象,極大地(di)沖擊了民(min)營企業家的信心。
這種低迷景象,與中國經(jing)濟的實(shi)際需要,產生(sheng)極大(da)的落差。
自金(jin)融危機(ji)以來,中(zhong)國制造被迫(po)向內需化轉型(xing),國內消費(fei)市(shi)場(chang)出現(xian)旺盛(sheng)之勢,這正是實(shi)業家可以大展(zhan)雄心的(de)時(shi)刻。同時(shi),中(zhong)國的(de)產業經濟面臨升級轉型(xing),更(geng)需要(yao)實(shi)業家全力以赴(fu),加大投入。其時(shi),出現(xian)投機(ji)之風,不得不讓人(ren)生(sheng)出無限的(de)擔憂。